“原來我以為有一個房子就是家的開始,經過20多年我重新定義,家是兩個人的心在一起,即使沒有房子,家也會幸福美滿。”
潘朝霞是清遠市中醫(yī)院針灸科副主任醫(yī)師,丈夫鄧海清也是一名醫(yī)生,他們用愛與責任,對抗病魔,擊敗困難,他們追求上進,熱衷公益,共筑了一個溫馨幸福的家,先后被評為“清遠市最美家庭”“清遠市文明家庭”“廣東省文明家庭”“全國五好家庭”。
30年患難與共 她說“我把我的愛人留住了,我的家就在”
時間回到1993年。當時,鄧海清和潘朝霞是同一所大學的醫(yī)學生。同樣學中醫(yī),又是湖南老鄉(xiāng),有許多共同話題,兩人很快便相知相戀。鄧海清中學和大學的費用都靠貸款維持,一年后又不幸患上腎病,并且被告知病情將不斷惡化,會發(fā)展成慢性腎功能衰竭癥,甚至尿毒癥。面對這些,潘朝霞從未想過放棄,她瞞著家人,于1995年與鄧海清結為夫妻。
為了不辜負妻子的這份真情,鄧海清決心樂觀面對,積極對抗病魔。那時的潘朝霞,幾乎每天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,一下班就立即回家,花費近6個小時幫助丈夫用中藥治療、進行透析……只要聽說什么辦法對丈夫的病情有幫助,她都積極嘗試。長期患病的人,情緒難免有不佳的時候。每次面對丈夫的不良情緒,潘朝霞都以微笑面對,充當他的心理醫(yī)生,耐心開導,從未有過怨言。
2008年,他們的人生也迎來了轉折點———鄧海清終于等到了合適的腎源,成功進行腎移植手術并順利度過了危險期。如今鄧海清的病情已好轉。在對抗病魔的路上,鄧海清說,是妻子的笑容給了自己堅持的力量,換來自己的重生。
“一路走來雖然有些艱辛,但是不管怎樣,艱苦的、平坦的,跋山涉水,都是一道道的風景,最主要是兩個人的心在一起,有人在,家就在。”潘朝霞分享自己的故事時說,“我在努力地要把生命留住,我覺得我成功了,把我的愛人留住了,我的家就在,就幸福,就美滿。”
30年后,潘朝霞對家有了新的定義,她說,“原來我以為有一個房子就是家的開始,經過20多年我重新定義,家是兩個人的心在一起,即使沒有房子,也會幸福美滿。”
多年堅持助人 她說“把別人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”
對抗病魔,并沒有消耗夫妻倆對人生的熱愛。28年的婚姻生活里,兩人互相欣賞,相親相愛,共同承擔對家庭的責任。工作上,倆人兢兢業(yè)業(yè),互相鼓勵,共同成長。如今,他們的女兒也已長大成人,為人妻母。潘朝霞從一名普通醫(yī)生成長為清遠市中醫(yī)院針灸科副主任中醫(yī)師,鄧海清也不再是當年的愣頭青,而是清城區(qū)人民醫(yī)院皮膚科的一名主任醫(yī)師,在皮膚科領域有較深的造詣,2019年被評選為廣東省杰出青年醫(yī)學人才。
“還記得,我老公準備去廣州入院進行腎移植手術的那天上午,他還在堅持上班。腎移植后,需要長期服用抗排異藥物,一天要吃十多次藥,但他仍堅持工作,經常下班了也還在單位加班。新冠疫情期間,他也積極參加抗疫工作。有時確實也挺擔心他的,畢竟他的身體不能過于勞累,但是看到他對工作那么有熱情,也不好說他。”在潘朝霞的眼里,丈夫是個擁有堅強意志力的人,優(yōu)秀且愛崗敬業(yè)。
飽嘗艱辛,他們依舊保持著相互欣賞,且對這個世界報以善意:扶貧濟困,去養(yǎng)老院看望老人,資助失學的留守兒童。
“就是因為經歷了這么多事情,就想把一些好的東西給別人。”潘朝霞說,看到社會上有人需要幫助,她都當作是自己的事情,所以20多年來堅持扶貧助人,越做越開心。“能夠付出,實際上得到的每天都是幸福快樂,人人都獻出一點愛,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美好。”
之所以堅持助人,潘朝霞認為是來自家族的品德傳承。她介紹說,小時候家里雖然窮,但她的媽媽有一點東西都要分享給鄰居,“他們非常高興,反過來對我們也很好,這樣的分享讓我們家庭都很快樂,從小我就把這些記下來,到了我這也要把它傳承下去。”(來源:清遠日報記者/錢敏敏 朱文華)